更新时间:2025-11-03 09:03:06
舒淇的导演首作《女孩》,是一部将极其私人的童年创伤袒露,表现为东亚家庭中女性普遍困境的作者电影。它或许在叙事层面设置了门槛,但其情感、议题与视听语言可圈可点,是一部较为成熟的首作,值得一看。
相较于同类题材电影(如《狗十三》)的受害者叙事,《女孩》更深刻地揭示了:父权制是一种结构性暴力。
舒淇将男权压迫具化为那只梦魇中无处可逃的“手”。这只手不仅挥向女孩,也挥向母亲,它既代表物理的暴力,也代表精神的钳制。
这种暴力扭曲人性,离间女性,导致代际间的母女从本应互助的同盟,异化为相互倾轧的对象。女孩最终对母亲发出邀请:“我们一起走好不好?”它指明了走出母女代际囚笼的出路——女性之间的理解与联合。
影片前半段碎片化的叙事,并非缺陷所在,而是舒淇将其私人回忆复现的作者路径,成功模拟了记忆的断裂、模糊与拼贴感。
观众拼凑女孩形象的过程,正是主动参与其心理活动的过程。那个衣柜所代表的安全港,以及父亲大手所投下的梦魇,都成功地运用个人意象引发集体共鸣。
复古的黄绿色调,以及远景用到的移轴摄影,精准营造出记忆的疏离与朦胧感。
构图经常将女性置于门框、窗框等栏杆之后,象征她们所处的牢笼困境。
林强的原创音乐(舒淇跟他也算合作不少次了),融合苏芮、王杰的金曲,构建出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下一篇:风沙中的诗篇与遗憾
